最近,香港的李嘉诚,正在大湾区甩卖4个盘,分别在东莞、惠州、广州、中山。
达叔团队研究了一下,这些产品,都是为香港人设计的。
惠州的是刚需盘,最低40万就能上车,单价7-8千/平;
东莞,中山,广州的房子,大部分是郊区的小别墅,单价在2万/平左右。
李嘉诚作为老一代港资开发商,打法保守,但活的时间最长,撤退的也最及时。
所以,目前是开发商里,最成功的一个人。
他的楼盘主要有两个特点。
A,开发周期很长。
很多土地是20年前拿的,之后慢慢开发,每一次开盘,价格都要翻好几倍。
例如2001年,李嘉诚在北京拿地,楼面价只有1750元/平。
2005年第一次开盘,单价9000元/平;
2011年第二次开盘,单价2.9万/平。
2024年的开盘价,大概在8万/平左右。
比最初翻了50倍,吃尽时代红利。
B,大湾区的项目,紧紧围绕香港做文章。
首先,香港房价非常变态,常年保持全球领先。
市中心20万/平,郊区也要10万/平,生活压力大。
很多香港年轻人,面对这么高的房价,只能望而止步。
而李嘉诚这4个楼盘,则提供了很好的替代品。
同样的价格,在香港只能买厕所,在这里能买一套大三房。
达叔团队写过文章,提到了香港的发展模式。
娃哈哈宗馥莉在香港买房,赚钱了么?香港、新加坡、东大模式对比
一句话概括:
香港经济,和地产利益集团深度绑定。
香港北部的新界,有大片的农村和田地,常年没有得到开发。
那边的面积,能住几百万人,再造一个香港都绰绰有余。
但是,香港附近存量房的利益相关者,就会利用各种渠道反对。
反对的理由是什么?
环保。
嘴上都是环保主义,心里都是地产利益。
香港操盘手想要填海造陆,为年轻人多盖房子,这批人立马就跳出来,说你破坏环境。
对有产者来说,这样的行为能够促进房价上涨,他们肯定开心。
但对无产者来说,这批人就像吸血的小鬼。
但是,一旦无产者买房,变成有产者后,态度立马就会变化。
这就是地产最大的威力。
能够裹挟越来越多的人,从而保持自我增殖性。
赵燕菁说过,房价背后的唯一价值,是公共产品的外溢。
高房价是进城税,是使用公共产品的门票。
面对高房价,民众也有几个反抗手段。
A,不买房、不结婚、不生孩子,直接躺平。
B,去房价更低的区域生活。
香港现在就有这样的趋势。
很多人觉得香港房子小,都是鸽子笼,住的不舒服。
于是抬抬屁股跑到大湾区,花10%的钱,就能住上更好的房子。
再加上房子是李嘉诚开发的,有品质保障,也很为北上的港人着想。
位置都选择交通线路上,能够快速达到香港。
目前,北上港人主要分两部分。
一是老年人。
不需要香港的商业、就业、教育等资源,只想要更宽敞的居住环境。
二是部分年轻人。
很多人掐指一算,发现香港性房价高,价比低,也跑到了深圳、广州打工生活。
就连留在香港的人,现在也更喜欢去深圳消费,而不再是香港。
因为,深圳量大管饱,还便宜。
同样的东西,深圳至少便宜30-50%。
再加上,香港这几年波动,以前最能消费的一批人,也少了。
很多老牌餐饮店都黄了。
20年前,香港有机会掠夺深圳的城运。
但香港由于自身的问题,错过了窗口期,在大湾区的竞争中逐渐掉队。
现在,都是自己作的。
在2000-2010年期间,香港经济实力吊打深圳,对人才的吸引力全国第一。
2000年,香港GDP大概1.4万亿,深圳只有1600亿。
工资方面,甚至一个月1000-2000块的时候,香港就能轻松破万。
而且,深圳当时还在搞生产,金融和房地产还没发展起来。
香港靠着10倍的经济体量,以及当时巅峰的统战价值,大概率能找东大要到更多发展空间。
如果当时,香港在北部造一个新城,虹吸华南地区上亿人口。
发展到现在,香港人口肯定会破千万,GDP说不定会超过上海,从而成为大湾区龙头。
而深圳,则会沦为陪跑选手,很难发展成今天的样子。
但是,这种大规划、大格局,肯定无法轻松落地。
因为在北部造新城,短期内会造成房价下跌,居民财富受损。
可如果不造新城,则是慢性危机。
因为旁边的深圳和广州,都在拼命抢资源。
等他们金融、贸易、地产发展起来,香港的竞争力一定会下降。
如果香港是新加坡那样的强zf模式,说不定还能挣扎一下。
但可惜,香港是弱zf,强资本模式。
这里面有很强的历史因素。
温铁军曾讲过一个故事:
建国后,东大对外贸易不顺利,大量货物是从香港运出去的。
其中,香港的几位企业家,做出了很大贡献,有一定的历史地位。
至少在目前,香港大资本的统战价值,依然大于年轻人的统战价值。
最后,我们要说4点。
1,未来土地财政,会逐渐过渡到房产税。
有一条经验,大部分土地公有的地方,才能玩土地财政。
大部分土地私有的地方,则会玩财产税。
欧美日韩,几乎全都是财产税模式。
如果东大土地财政走不下去了,一定会出台部分房产税。
2,人口+杠杆=房价。
出台房产税后会发生什么,可以看一下日本。
日本比我们领先一个版本,里面很多事情有参考价值。
1990年,日本房价开始下跌,直到2010年左右,房价才进入上行通道,中间用了20年。
但东大和日本不同,城市化率、杠杆率还有很大空间。
目前东大的城市化率,相当于日本的1960年代。
1990年时,日本大部分人已经进城,杠杆也被拉爆,相当于没有接盘侠了。
但是目前的东大,依然有大量人口,居住在农村和小县城。
所以东大的房地产,至少还有10-30年的红利期。
3,大城市才有房地产。
2010年之后,日本房价开始分化。
东京都市圈的价格,几乎一枝独秀,而很多小城市则不断萎缩。
而且,日本的固定资产税很恶心,让很多小城市的房产,价值直接清零。
固定资产税,每年比例是评估价的1.4%。
看似不高,但里面有几个大坑。
A,地方操盘手的利益所在。
一些小地方人口流出后,房子严重过剩,市场价格缩水。
按理说,房子的评估价应该随行就市。
但是,日本市级以下的操盘手,主要税收就是固定资产税,大概占比43%。
如果评估价调低了,税收就少了。
所以,那边搞土地评估的时候,经常有窗口指导。
操盘手让工作人员,顾全大局。
一顿操作之下,评估价往往会高于市场价。
最后,这些小城市的房子,卖也卖不掉,也不能遗弃。
每年还要缴纳,不合理的固定资产税,房子的物业费、维修基金等。
这直接把很多房子,干成了负资产。
B,甩不掉。
房子的业主去世后,日本没有强行继承的规定。
如果业主没有后代主动继承,产权会快速分散。
最后经常会出现,一套房子有几十个产权人的案例。
而且日本有个规定,如果想要处置房屋,需要全部产权人的同意。
但几十个后代,有可能分布在全球各地,根本没法达成统一意见。
最后只能烂在原地,后代处理不了,政府也不会强行收走。
因为,只有这些房子继续被人持有,地方操盘手才能收税。
具体操作是,操盘手会从几十个后代中,强行指定一个代表,代替原业主交税。
如果不交,据说会找到他的公司,从工资里直接扣。
这叫做亡者征税制度。
所以,在日本买房子要非常小心。
你以为买了个资产,其实是买了个缠人的小鬼。
很多人为了卖掉这些资产,不给孩子添麻烦,倒贴钱也愿意。
未来东大如果出房产税,大概率也会是这个结果。
4,郊区的别墅,涨幅不如市区的大平层。
日本房子简单分为两种,公寓和一户建。
在东京都市圈内部,核心地带房价非常贵,70-80%都是公寓。
而下面的县城,则是55开。
大部分一户建所在的郊区,人口往往是流出的,导致整体涨幅不行。
再加上昂贵的税费,让房屋的持有成本很高。
只有核心地带的房租和房价涨幅,才能覆盖掉成本。
另外,买房不是为了消费,而是为了投资,投资就需要考虑增殖性和接盘侠。
公寓是标品,而别墅更像是非标品,接盘侠的数量完全不一样。
前一阵子,抖音上有个大网红,号称花了8000万,在杭州装修了一套别墅。
把一台兰博基尼,挂在了墙上,装修材料全都是景泰蓝大理石,设计风格很独特。
但一看就知道,装修花8000万,如果想卖掉,打5折都没人接盘。
因为你这是非标品,自己觉得漂亮,别人完全没感觉,自然不愿意出高价。
没人为奇怪的品位额外支付溢价,不会觉得你美,甚至觉得很丑。
消费可以小众,投资一定要大众,要研究清楚接手盘是谁,他们在哪里,愿意支付多少溢价接手。
双融配资-双融配资官网-配资炒股的-股票正规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